理论学习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校党委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日期:2017-03-07   点击数:856  


校党委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2月18日,学校召开了中共南通大学委员会二届四次全会,校党委书记成长春代表常委会向全委会做工作报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程纯部署学校2017年重点工作。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式启动,学校“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校党委书记成长春同志的工作报告对二届三次全会以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评价客观,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识到位,对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析透彻,尤其是报告首次提出了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厘清了学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逻辑清晰,靶向精准,针对性强,对推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现实的、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进一步激发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根据校党委的统一安排,今天在这里举行专题宣讲活动。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党委二届四次全会、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都将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和重要任务。学校在深入实施“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四大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吹响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集结号”。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新任务,是弘扬百年办学传统的新要求。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竞争,是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创建一流大学是国家全面崛起的迫切要求。创建高水平大学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长远发展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

在新的时代发展坐标中,南通大学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就是为国家富强和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培养出符合改革发展需要的创新者和劳动者;成为推动科学创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现代人类文化、思想传承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抢抓“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机遇的关键点,就在于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明确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和着力点,以新的目标引领改革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也就自然成为当前学校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重心和落脚点。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双一流”建设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落实等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描画了清晰的路线图。“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建设高水平大学又一项新的重点工程。“双一流”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家层面的“双一流”竞争,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不仅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集聚发展要素更加困难,争先进位的压力不断加大。放弃竞争或维持现状,则不进则退,这样的发展形势使我们的压力倍增,责任倍加。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只有主动迎接挑战,才能紧跟发展形势,只有主动有所作为,才能进圈入围。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江苏省政府于20166月正式发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以“1+4”的形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持续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等四大专项,进一步彰显特色优势、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基础,推动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江苏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我校自合并组建、博士单位建设之后迎来的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把握好这次机遇,就有机会让学校进入江苏省属高校的第一方阵,就能够加快实现十三五末进入全国百强的目标,就可以有效地破解当前改革发展的矛盾和难题,就能不断地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不断跃升。

(三)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学校百年办学的历史使命

百年来,通大人秉持张謇先生“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办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一直是通大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通大人勇于担当、艰苦奋斗。从专门学校到南通大学,岁月悠悠,学脉绵延,人文蔚起;从院系外迁到恢复办学,从单科院校学到综合大学,从合并组建到博士授权单位,学校一直力争一流,追求卓越,始终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追寻。百年办学历程中,通大人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在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史册上写下了隽永的篇章。

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学校建校以来的不懈追求与奋斗目标,这份事业将因我们正式进入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而更显任重道远。在开启通大百年发展新的历史征程中,国家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拉开帷幕,我们唯有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才能无愧于通大发展历史要求,才能无愧于通大历史的探索者和建设者,才能无愧于通大的师生员工。全体通大人惟有不忘初心、弘扬传统,方能奔向一流,走向更加壮美的未来。

(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持续推进

2014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南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长春书记代表党委作了题为《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学校深入实施“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四大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放办学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后勤保障机制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等六项改革,全面落实“人才集聚工程”、“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协同创新工程”、“教育国际化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工程”、“服务保障优质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医疗服务品牌建设工程”、“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等十大工程,确立了把学校办成“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的办学目标。可以说,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已经成为全体南通大学人的共识。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把握住了每一次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事业发展有效聚力,精准发力,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维持好现有的良好发展局面,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取得新突破,成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

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体现着学校的发展需要、发展实力与发展潜力,承载着广大师生的美好愿景。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一挑战,从外部来讲,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压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从内部讲,是自身核心竞争力与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差距,不能采取有效举措弥补这种差距,不能尽快实现新的跨越,我们就会错失机遇,丧失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每一位通大人必须躬身力行的义务和责任。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是追求皆大欢喜的结果,更是在于每个人在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行动。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中,我们需要向通大的开拓者一样在学校建设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既要保持发展的冲动,也要有落实发展的行动,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局面,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谋划发展,不因盲目悲观或乐观的负性情绪阻碍坚定前行的步伐。

二、策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布局

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和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已经正式启动,学校“十三五”征程的全面开启,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冲刺高水平大学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要坚持以校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这一工作主线,大力实施“四大战略”,持久推进“十项工程”,更好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建设“四有”大学,关键要在建设过程中,聚焦以下十个方面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高水平与有特色的关系

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高水平”意味着综合实力强劲;“有特色”反映办学优势和强项,代表着核心竞争力。我们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既要围绕内涵建设的关键性指标,促进办学实力整体攀升;也要强化办学特色,凝炼和放大自身优势,在同质化办学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要强化目标牵引。从国家统筹“双一流”建设以及江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来看,大学排名和ESI排名已经成为重要遴选条件。要实现“十三五”末进入全国百强的目标,关键在于找准标杆高校找差距,研究不同指标值之间位差,在培育高质量人才、产出一流科技成果以及提供优质高效社会服务等核心指标上,高点定位,自我加压,通过目标管理和综合改革,在“人才”“质量”“效益”三大内涵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诊断办学现状,形成问题倒逼,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部署重点工作,围绕增强综合实力配置优质资源。在国家级人才及团队、生源质量、研究生规模、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奖励、高被引论文与著作、教师平均科研水平密等方面,加快补足短板;在学科建设、创新基地、科技服务、社会影响等重点任务上,持续精准发力;加快破解事业发展瓶颈,推动综合排名争先进位。

要打造办学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打好特色牌,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抓住ESI这个关键点,建设优势学科,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对接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要求,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把握区域经济社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拓展互动的广度与深度,突出社会服务特色;传承百年优良办学传统,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大学文化特色。要彰显办学特色,增创发展新优势。

(二)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对应知识分类,专业对应行业分类,人才培养是两者统一的基点。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既要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提升“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又要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要强化学科支撑。继续加大ESI学科培育建设的组织化推进程度,落实“定向投稿、鼓励合作、专项奖励”各项举措,争取现有2个前1%学科排名稳中有进,年内新增1个前1%学科(工程学),推动2-3个潜势学科(药理学及毒理学、材料科学等)排名持续上升。要抢抓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报机遇,促进我校学科建设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既在“点”上扶优扶强,以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为主体,打造特色学科群;也在“面”上均衡布局,以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学位硕士点为突破,实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

要深化专业内涵。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地方“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趋势要求,专业建设从注重办学规模和专业布点,转变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上来,加快形成市场导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数量上,通过“撤停并转”实行存量淘汰,到“十三五”末专业数控制在80个左右。内涵上,坚持“增强适应性,提升契合度”,重点建设品牌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积极培育新兴专业,打造外有产业链、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质量建设上,采用“分批培育、巩固成果、逐一力推”的方式,推进工、理、文、教等专业认证,用好国际标准,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要促进协同发展。重视学科与专业的互动,以优势学科支撑重点专业,以交叉学科培育新兴专业,打破学科之间、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之间的壁垒,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与教学基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强协同。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促进学科建设成效落实落地。

(三)处理好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要统筹好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层次,兼顾好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类型,聚焦核心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根据办学目标确定培养结构。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适应转型发展需求,着力扩大研究生教育,积极争取招生计划,加强校际联合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争取到“十三五”末在校研究生数实现翻番。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促进各教育层次协调发展。

要围绕提高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加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推行启发、合作、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等学习方式;坚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要聚焦核心素养推进教改工程。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探索“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加快成立微电子、大数据等行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建设“张謇书院”“创新创业学院”。要以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快形成高质量的教改成果。

(四)处理好平台共享与团队聚合的关系

平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既要重视发挥个体的创造活力,同时也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平台建设意识,发挥平台集聚功能,以平台建设来聚合队伍,获取项目,产出成果。

要强化平台对项目的承载力。根据各自基础,合理引导二级单位开展平台建设,加强内部协调统筹,努力形成适度规模和比较优势。要提高质量,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培育智库等平台冲刺国家级平台。要丰富类型,建好科研、教学、管理等各类平台。要善用资源,加快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与政企搭建共建共享平台。要通过平台建设,提高项目获取能力,实现项目总量大幅攀升,争取国自然项目过百,国家社科项目稳定在全省高校前列,重大重点项目取得明显突破。

要强化平台对人才的集聚度。以平台为依托,围绕方向吸引人才、组建团队。要在学校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中,推进和完善团队聘任工作,每名教师都应加入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教学团队要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科研团队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促进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团队负责人的责权利相统一,明确聘期任务,加强聘请考核,考核的侧重点要从考核个人业绩转为考核团队骨干、一般研究人员的业绩,促进建设梯队,形成合力。

要大胆探索平台管理创新。着力改革平台的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等机制,推进校内外资源共享与协调创新,建立多元、灵活、动态的平台组织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平台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发和释放科研活力,将平台打造成人才团队的高地、教学科研创新的高地。

(五)处理好队伍建设内培与外引的关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高地造峰,以用为本”,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要着眼事业急需,坚持标准引进优秀人才。重视紧缺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对学校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人才的引进。建立海内外人才工作站,以全球视野汇聚人才。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探索更为灵活务实的引才机制。对引进人才,既关心培养,帮助融入科研团队和学校文化;又严格标准,开展效能评价,强调时间投入和成果产出,坚持能进能出,精准引才。

要积蓄发展后劲,加大力度培养校内人才。重视校内人才资源开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加大校内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实施校内人才工程,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增强本校人才的竞争力。要坚持业绩贡献导向,坚持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一视同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校内人才的积极性。

要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三支队伍协调发展。探索和丰富不同类型人才的提升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服务保障队伍建设,改善队伍学历和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要以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六)处理好内涵凝炼与开放办学的关系

一个开放的体系才是富有活力的体系。必须开放办学,加深学校与经济社会一体化融合发展,在强化服务和提升贡献中开辟空间,实现借梯登高、优质发展。

要积极拓展服务面向。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等战略,建设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三大平台,推进“区域政府全面合作”“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建设”“新型研究院和智库建设”四大计划,促进服务地方能力的提升。加强附属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筑牢医疗品牌领先地位。顺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提高规模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要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以国际标准引领大学建设,把国际化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注重引进培养,打造国际化教师和管理队伍;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系统;推动国际协同,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孔子学院建设,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

(七)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建设大学文化,传承旨在固本培元,创新重在凝心聚力,目的是绵延文化基因,架构精神家园。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键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的时代使命,集聚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软实力。

要优化文化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三进”工作。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挖掘百年的文化传统。组织专门力量,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张謇教育和实业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和校史校情,促进张謇思想研究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融合,在办学治校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

要展示文化品格。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目标凝心聚力,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校训精神结合起来,与塑造通大人特质结合起来,锻造鲜明的文化品格。重视校歌校训校徽等形象标识建设,更好地浸润师生精神家园。

要注重文化引领。建设“大医精诚”的江海名院文化,发挥“莫文隋”“南通大学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的品牌效应,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成果向周边辐射。发挥文化高地作用,服务南通文化产业发展,参与区域文化事业进程,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让文化成为通大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八)处理好治理结构优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

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新管理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和实施以《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学校管理向现代治理结构转型,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党委和行政明确同一个目标、坚持同一个根本制度、完成同一个总任务。

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事权相宜、权责一致”的原则,给予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突出学院办学主体,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激发二级单位办学活力。实施目标管理,逐步推行成本核算,引导二级单位提高资源集聚能力。

要深化学术治理。合理划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校院两级学术组织,建好“教授治学”的基本平台,重视教研室等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发挥各类学术组织在学术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

(九)处理好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提升的关系

要素投入是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优化配置是方法手段,效益提升是目的。处理好两者关系,关键在于加大资源筹措力度,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内部成本核算,发挥资源使用最大效益。

要提高外部资源汲取能力。千方百计入围学科、专业、项目、平台等各类支持计划,尤其是政府重点支持的计划,做到“顶天”有代表;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互衔接,做到“立地”有基础;通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努力,切实做大科研总量。深化部省共建,校地共建,争取实质性支持。重视校友资源,发挥基金会“蓄水池”作用,鼓励和吸纳更多社会捐赠。

要加大校内资源整合力度。以强化资源共享、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设计各校区的功能布局,盘活校区资源,加大闲散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使用效益。

要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强化经营理念,以质量为重,以效益为先,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强调投入与产出,设立竞争性绩效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进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学校管理大数据平台,提高管理效能。

(十)处理好事业发展和师生发展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事业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师生,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师生。处理好事业发展和师生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定师生参与改革发展的自觉自信,坚持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实现学校事业和师生个人的“两个全面发展”。

要尊重师生首创精神。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来自师生的创新实践。要鼓励师生大胆探索,对于师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及管理实践中创造的鲜活践经验,要及时发现、提炼和推广,激发师生创造热情。对于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师生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要重视倾听师生心声,积极构建参与平台,拓展参与路径,以各种有效形式吸引师生从自发参与走向自觉参与。

要创设师生发展通道。大力引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的融合,分类制定考核标准、晋升通道、薪酬体系,探索不同类型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让教职工更有获得感和归属感。要支持学生把个人“成才梦”融入“通大梦”中,集聚优质资源,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的素质能力,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切实增进师生福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确保教职工收入持续增长,推进青年教工公寓建设等民生工程,在教学场馆、图文资料、实验设备、生活设施等方面持续优化服务、提档升级。要通过努力,使大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让每一个师生员工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综合以上这十个方面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特征。高水平与有特色是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平台共享与团队聚合、队伍建设内培与外引、内涵凝炼与开放办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治理结构优化与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提升等八个方面,是实践推动的关节点;事业发展和师生发展是凝心聚力的落脚点。十个方面的关系,有的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有的是特定发展阶段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在重大方向和政策上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在工作谋划上解放思想、精细科学,在工作推进上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只有和衷共济谋发展,步调一致干事业,才能把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三、落实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的总体要求

成长春书记在会议闭幕式讲话中指出,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要求,继续保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保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的作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落实好2017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实干、善干的显著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一)统一思想认识,抢抓发展机遇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大势所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相辅相成。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离不开四个方面协同推进,共同发展,必须始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既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也要不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初心。不要忘记高校的社会责任、学术抱负和人类良知。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创新、队伍建设,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水平大学建设是科研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大学品格的过程,是全面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的过程(全员育人),是一项人人参与的系统工程。正如成长春书记所说的那样:既要围绕内涵建设的关键性指标,促进办学实力整体攀升;也要强化办学特色,凝炼和放大自身优势,在同质化办学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强化担当意识,狠抓责任落实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已经明确,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落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程纯校长在会上部署了2017年学校的重点工作,这每一项工作都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部分,都是我们迈向高水平大学的坚实脚步,我们要强化担当意识,狠抓责任落实,落细落小落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做起。

全力以赴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要全校动员,上下一心,整体联动,扎扎实实做好迎接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凝炼办学思想,核实数据资料,完善自评报告,充实支撑材料。要进一步开展自评自建,补足短板,整改提高,切实加强内涵建设,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全力争取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取得好成绩。坚定不移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抓住机遇,加强组织,积极做好博硕士点、国家级实验平台和省优势学科等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定岗引进制度,设立若干海内外人才工作站,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整合校内人才培养项目,统筹实施人才培育工程,鼓励组建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深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建立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绿色通道”,努力形成人才高峰高地。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细化综合改革任务,强化目标引领和政策导向,不断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开放办学机制改革,拓展办学资源,提升服务内涵;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大部制学部制改革工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防控经济活动风险;进一步深化后勤保障机制改革,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深化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案,充分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强化规矩意识,严格自我要求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强化规矩意识,严格自我要求。我们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大力塑造“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进一步巩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切实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政治本领。我们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师生的血肉联系,经常深入到师生中去,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正确的对待成绩和失误,不断的促进工作开展。规矩意识还表现在完成任务时不计条件,不计得失。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在确定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时,敢于冒尖,勇挑重担。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的引培、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学位点的申报、外部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敢字当头,敢想、敢做、敢当,在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时,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学校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广大师生实干出来的,再创新业绩还得靠实干。每个人必须强化危机意识,担当意识,规范意识,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广大师生要主动作为、同心协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