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报告:杀菌剂新靶标发现及靶向农药创制

日期:2024-10-10   点击数:10  

报告时间:2024年10月14日 14:30 

报告地点:18号楼F402

主讲人:南京农业大学 周明国

报告内容:近年来,科学家们研发出的选择性农药不仅安全高效,为高产优质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农药的毒性、残留和环境问题。这些农药的选择性是因为作用于有害生物特异性分子的单一位点。然而,有害生物药敏性分子位点的遗传分化或点突变即可丧失与农药的相互作用,产生高水平抗药性。一些繁殖快的抗药性病虫就会因为防控失败造成突发性危害。因此,抗药性治理是未来病虫害可持续绿色防控的重大需求。靶向药物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药理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在100多年前,根据一些药物能够治病而对人安全的选择性提出的。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科学家才真正开始研发能够阻断病理学信号传导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细胞凋亡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和药物的靶向递送技术。自2001年第1个治疗慢性白血病的异常染色体靶向药物伊马替尼上市以来,靶向药物已经成为治疗人类多种恶性疾病的重要武器。纵观农药发展历史,新型农药的发展一般滞后于同类的新型医药8~12年。然而,由于农药作用的分子靶标结构生物学研究难度大,投入少,靶向农药创制的基础理论久久未能取得突破,使靶向农药的发展滞后了20多年。探明分子靶标药敏性结构特征是创制靶向杀菌剂的理论基础。然而,从植物和丝状真菌中获得正确结构的杀菌剂分子靶标蛋白并进行解析的技术极其复杂,远远难于动物药物靶标的研究,以至杀菌剂分子靶标药敏性结构特征成为百年未解之谜。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前沿理论与技术,继率先解析了植物免疫激活剂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和茉莉酸免疫激活机制之后,又在原子水平上探明了小麦赤霉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两种丝状真菌肌球蛋白-5的药敏性结构特征,并发现同一分子靶标存在多个可以与小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提出了发展靶向杀菌剂新理念和基于相同分子靶标创制没有交互抗性的靶向农药新观点。